众所周知,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存在火灾风险,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引起爆炸。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从电动汽车到电动牙刷等各种产品,因此降低锂离子电池的火灾风险成为当务之急。锂离子电池的设计迫切需要在长循环寿命、高电压和安全性之间取得平衡。

图片来源: 期刊《Nature Energy》
当锂离子电池遭受某种物理损坏、过度充电,甚至存在制造缺陷时,就会产生火灾风险。当阴离子(带负电的离子)与锂键断裂并释放热量时,就会引发热失控。当发生这种情况时,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的温度变化可能超过500℃。
据外媒报道,中国香港中文大学(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)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大幅降低锂离子电池损坏时释放热量的方法。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期刊《Nature Energy》上,详细介绍了这种新设计和针刺试验的实验结果,结果显示电池温升仅为3.5℃左右。
研究团队发现,电池内电解质中的离子缔合使热失控发生的温度降低了约94℃,这使得这项新设计成为可能。他们意识到,用不同的材料替换电池中的部分溶剂,可以提高热失控的起始温度,从而降低热失控的风险。这种替换还能在较低温度下形成固体电解质界面膜(SEI),这是锂离子电池的正常功能。
因此,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“溶剂接力策略(solvent-relay strategy)”,该策略在室温下促进离子结合以形成SEI膜,但在高温下诱导离子解离以确保安全。这种新设计采用一种名为双氟磺酰亚胺锂的溶剂,它仅在较高温度下与现有溶剂中的锂结合,从而抑制最终导致热失控的阴离子键。
该团队在1.1 Ah软包电池中测试了这种新设计,方法是用钉子刺穿电池——这是锂离子电池常见的安全评估测试。
研究作者写道:“这种方法使4.5 V石墨-NCM811软包电池(1.1 Ah)展现出4,100小时的出色循环寿命,容量保持率约为81.9%(0.45 C下1,000次循环)。这些安培小时级电池还展现出增强的热稳定性,在针刺测试中温升不到3.5℃,而采用商用电解质的电池温升则高达555.2℃。”
这种新设计是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一次显著飞跃。尽管还需要进行更多测试,但这些改进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。
研究作者写道:“这项研究阐明了离子结合对热失控的关键影响,并建立了一种有效的策略,以延长安培小时级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、提高截止电压和增强安全性。”









